上海印刷包装展览会
首页 管理 论印刷企业团队建设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论印刷企业团队建设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因为在2004年获得过“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 称号,所以被选入《上海出版志》,在写人物简介时,有关人员特意问我:你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成绩是什么?我思索后告诉他:员工队伍建设。凭着宽广…

因为在2004年获得过“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 称号,所以被选入《上海出版志》,在写人物简介时,有关人员特意问我:你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成绩是什么?我思索后告诉他:员工队伍建设。凭着宽广的胸襟,在职期间为企业培养了一支令人自豪的技工队伍,因为,队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凭着这支队伍,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的前后近二十年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值得记忆的一段辉煌时期。

建设团队 成就事业

1996年末我去上海中华印刷厂担任厂长前已在集团公司纪委书记的岗位上工作了1年多,这之前的26年一直在出版系统的物资供应部门工作。

中华印刷厂是成立于1912年元旦的中华书局直辖的印刷企业,与商务印刷厂一起是中国民族印刷工业的代表,建国后在两家出版社迁往北京后,印刷厂仍都在上海,当时正是国家强调通过改制让国企走出困境的时候,工厂仍在落成于193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的澳门路477号,我便自告奋勇。自此我同中华厂的千余位员工携手奋斗了13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减员增效、围绕着一次次地并购集团内的兄弟企业煞费苦心;围绕着多元投资,走公司制的现代企业之路殚精竭虑;围绕着技术改造、选择最需要的设备费尽心机,可谓一路艰辛,但付出毕竟带来了回报,获得了理解与信任,赢得了尊重与荣誉,那时改革走在前列的上海中华印刷公司在全国同行中还是名声籍甚。

怎样扭转国企普遍存在的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让一个历史名企重振辉煌?关键得靠人:一批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企业领导;一批敢于攻坚克难、奋发向上的技术骨干;一批值得信赖、同甘共苦的外来务工者。在这里,领导者的以身作则,凝聚人心,指明出路至关重要。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扭转人浮于事的状况,刚到工厂就在打破铁饭碗上做文章。员工得减下来,他们今后的家庭生活也得安排好,于是提前待退休、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组织社会再就业,十八般武艺都对应到人。1998年改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投资,为了让新公司高效运转,挺身而出的是我到厂后提拔起来的一位女副总——原排版车间主任,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带领富余人员与残存设备另辟低端市场独立生存的重任。最终,凭着她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上海市党代会代表,成为热心于员工下岗再就业的典范。

前后13年时间,到我退休时,上海中华印刷公司由历史上的铅、胶、另印齐全的全能型工厂成功改造为以彩色书刊印刷见长的专业性公司,在岗员工由我刚到厂时的1100多减至低于300,但因为设备的不断改造,产能、产量、产值却是以往的数倍至数十倍。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甜酸苦辣只有一路走来的当事人知道,因为观念的转变,有些在现在已感到不是问题的事,比如按照企业经营需要确定减员裁人,在当年可实实在在地都是问题,但这苦中有甘,既充满着难言的酸涩,也有着得到理解的欣慰。

1998年完成多元投资改制后的中华印刷公司充满着活力与生机,在董事会的支持下,我们坚持在技术改造上下功夫,在当时,创造了很多引进设备的国内第一:1998年率先引进2台日本小森公司的对开四色胶印机;1999年最早引进瑞士马天尼公司的精平装联动生产线;2000年领国内同行之先引进了2条海德堡商业轮转印刷机;2005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工作的何勇先生手中最先购置了2台MBO折页机,我们公司也是较早使用数字打样与CTP出印版的企业,所有这一切让书刊印刷企业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出版社面前,让人刮目,趋之若鹜。

让这些新设备发挥出卓越功能的是一群技术工人。我在公司主持工作的那段时间,注重骨干员工的海外参观学习,乐意花钱、花时间做面上员工的培训,支持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同行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纠纷时派出我们的技术人员提供支持,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你赶我上的良性局面。最终不仅是上海市最早的3位胶印高级技师都诞生在我们公司,而且形成了一支遍及印前、印刷、印后、机修由17位高级技师和技师组成的技术骨干队伍,这支队伍也是中华印刷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大保障。也就是这支队伍利用上述设备完成了1999版、2009版《辞海》,奉献给读者一大批装帧新颖的图书。至今,虽说有些对象因为种种原因到兄弟企业或学校工作,依然都有着不错的表现。

在国有企业,领导要取得职工的信任,关键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出了问题勇于承担责任,有荣誉让给一线员工。那段时间里,我们的彩印车间主任是上海市劳动模范、车间副主任是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用他们的话说,心中有事业、无自我,为人正直的人品是他们得到的最好传承。这样的评价也是对自身工作最好的肯定吧。其实有些作风即使在今天也是应该继续得到发扬的,因为事业是靠团队去造就的。

退休前我遭遇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要把工厂从市中心区搬至42.5公里外的青浦郊区,如何在确保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完成所有生产设备的迁移到位;如何保留住企业需要的技术骨干,尽可能的减少流失;如何借助这次搬迁融合进5家兄弟企业的员工,这都是回避不了的问题,何况这中间还存在着外来领导因为不了解印刷导致的种种误解。但是,凭借着一支队伍,还是顺利完成了上述艰巨任务,以中华公司骨干为主的生产体系至今依然正常运营,在这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只是因为建制归属多变的原因,因为印刷得不到充分重视在持续投资上出现了短板,与过去的那20年比稍稍有点落寞了。

时世造人 步入印刷

我是66届高三生,就读于上海市的重点中学,班里出了一位中共十九大刚卸任的政治局委员一直是同学们的骄傲。文化大革命开启的时候正值我们为步入大学校门做着最后的拼搏,因为“5﹒16通知”而嘎然终断。2年后,一部分同学报名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戍边卫国,一部分同学去了市郊农场,我则直接被分配进了上海出版物资供应站(后更名为上海出版物资公司),从一名车间工人直到担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从入职开始到即将步入古稀,50年来没有脱离过印刷圈。

可能是经过规范教育熏陶的原因,也可能是成长的路上较少大起大落,回首往事,一切似乎都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事实上,领导的栽培,党校的培训,严格的组织生活,一年一度的干部述职、职工评议,对于当领导的时刻都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心为人民服务是有鞭策作用的。

在公司教育科工作的时候正值为文革中缺乏正常学习的年轻员工补习文化的时间,我兼任公司的学校校长,这中间出现了一批经过培训后继续到高校深造的有用之才,日后他们也大都成了企业的骨干。企业除了要盈利,育人也应该成为一份责任。

如果说,在物资公司工作的前20多年是一个专业知识与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那进入中华印刷公司工作的后13年就是厚积薄发,把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回报给社会的过程。

是改革开发把我们引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改革开放造就了以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由历史上物资短缺、什么都得凭票供应转而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的变化太多太多,所以无论此举因为摸着石头过河,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我们还是得大声地为这40来取得的出色成果喝彩!

顺势再造 耕耘数字印刷

有人戏称:国企干部是一张A4的任命纸,因此,到龄退休也是题中之义,虽说留恋,何况单位刚迁至市郊,许多工作等待着去完善,但摆正心态、按规办事是党员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在2011年,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需要秘书长,当时的协会会长找到了我,在征得集团公司领导同意后,在退休之后又跨进了一个正在兴起的数字印刷新领域。

愿意进入数字印刷行业协会工作更多的是出于对服务了一辈子的印刷业的热爱,愿意把自己在管理、知识、人脉上的积累奉献给这一新兴领域。当然,渐进地淡出工作圈对退休后人员适应生活新节奏也是件好事。

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并不一样,加之数字印刷在国内的起步从小型图文店开始,但是,我以为数字印刷不能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被公认为印刷工艺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数字印刷必须要有规模企业的加盟,必须得寻找到一种破解“巨量的个性化订单”与大型生产设备必须得组织起规模化生产才能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这对看似矛盾的商业模式,必须得有规范化的管理。所以在协会工作的8年时间里,雅昌、江苏凤凰、瑞时、伊诺尔、天意、铁路印刷公司等众多规模化企业陆续进入协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拓展了协会的工作范围。

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个省市一级的专业印刷协会,这几年我们通过组织“数字印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研讨来推动行业进步;通过组织专业论坛让更多的对像了解数字印刷;通过组织各种推介活动帮助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工作还是赢得了业界的首肯。

我们这代人有着特定的时代标记: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大半身与改革开放相伴。作为党的基层干部,我们个人没有因为改革开放发财,但为了重振国企,当年叱咤风云的日子至今尤现于脑,今天我们国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中有着我们当年的一份努力,我们为此感到骄傲,无怨无悔。我们衷心希望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印刷事业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走出一条“印刷让世界更美好”的新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印包圈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inbaoquan.com/433.html
广告位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59191000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