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刷包装展览会
首页 包装 扫码背后是智能包装的风口

扫码背后是智能包装的风口

  目前,智能包装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从入口感知介质到关联数据服务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马云最近推广的新零售概念和无人超市中,智能化包装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

  目前,智能包装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从入口感知介质到关联数据服务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马云最近推广的新零售概念和无人超市中,智能化包装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智能化包装的介质入口谈起

  首先,我们先从智能化包装的介质入口谈起,智能化包装理念最初的入口是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射频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EPC)的物理载体,附着于可跟踪的物品上,可全球流通并对其进行识别和读写。RFID技术作为构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其技术最早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用来辨别敌我飞机身份。2000年,每个RFID标签的成本是1美元。许多研究者认为RFID 标签非常昂贵,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大规模应用。2005年,每个RFID标签的成本降至12美分,现在超高频RFID的成本是 10美分左右。RFID要大规模应用,一方面是要降低其成本,另一方面要看应用RFID之后能否带来增值服务。

  作为最早的智能化包装媒介入口,RFID可以说在应用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读取设备通常可以被设置成门禁系统,只要商品的物理位置发生变化(比如通过了仓库的大门),系统就能自行判断所有入库或出库的商品详细信息,但是RFID并非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RFID在智能化包装中的应用受到3方面限制:

  1.虽然对比早期,RFID标签的价格已经降到了0.50元左右,但是对于许多价格低廉的售价在10元以内的快消品(如酸奶类乳制品),所占的成本比例依然过高。

  2.或许有人对RFID读取器射频强度有所担忧,包装上应用的RFID标签基本上都是被动式标签,本身没有电源供应,依靠读取器的射频在天线电路中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驱动芯片,所以如需一次性读取大量RFID标签数据,其读取器必需要有能量输出相对大一些的射频强度。

  3.专用读取器对于消费者获取产品的溯源信息并不方便,虽然现在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机越来越多,但是消费者对于NFC应用还是很陌生,整个消费者层面缺少应用习惯的支撑。

  二维码已担当智能包装的物联网入口

  近几年来,二维码是移动设备上非常流行的编码方式,它比传统条形码能存储更多信息,也能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目前二维码是智能包装上应用最广泛的介质入口。我国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993年。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对比RFID的应用,二维码的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廉,一个2cm以内的黑白二维码实际喷墨制作的成本不到1分钱,和RFID相差了一个数量级;另一个极明显的优势就是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二维码扫描模式。当然二维码应用于商品的防伪溯源需要每一件商品都经过扫码采集,所以许多快消品包装生产线(红酒分装线实施,见图1)的改造成为较大比例的投入成本。通过每个产品包装上的唯一二维码,在装箱时关联到箱码,箱码再和集中物流的托盘码关联,这样产品出入库时只需要扫描托盘码就可以关联经销商数据到每一个单独产品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印包圈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inbaoquan.com/161.html
广告位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59191000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